一篇简要读书笔记,《彼得·林奇教你理财》是林奇三部曲中相对入门级的一本。另外两本是《彼得·林奇的成功投资》和《战胜华尔街》。这两天重读了《彼得·林奇教你理财》,比三年前更有收获。
知易行难。看见——知道——理解——学会——去做——调整——进化,能够实事求是,都需要一个过程。
1990年,46岁的基金经理彼得·林奇退休了。身价过亿,当打之年,激流勇退。
此时,麦哲伦基金已经从1977年的1800万美元规模增加至140亿美元,增加700倍——这是1990年的140亿美元。
林奇是不是天才不知道,但已经足够、特别、非常优秀,媒体用来形容他的词语是: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。
勤奋努力、从生活和身边出发、自己亲自使用产品、保持专业性、频繁买入、大胆操作实验、持续思考是彼得·林奇这位投资人的几大特征。
1、每天早晨6点多,林奇就从家里出发了。中午时间,他大多用来业务午餐会,见一家公司继续了解其经营情况。
2、银行储蓄、债券、基金、股票、房产、收藏品都是不错的投资。
3、他认为,让自己的钱学会生钱。储蓄就是投资的开始。
4、同样两个月薪5000的人,A首付两万买车背上8万贷款,另一位B只买低价二手车,把每月结余的2000块储蓄或投资起来,若干年后,B有了房子的首付,A仍旧深陷债务或是继续为租房而发愁。
5、储蓄平稳但收益太低;债券是借钱给各类机构(不过没有权益)但是利息低也无法享受上涨带来的红利;基金可以选指数基金和行业基金,已经好过前面;股票代表了权益虽有风险,假以时间会有足够的回报,以及股票表面是对自己的资金和投资做主;房产投资需要盘点好资金和杠杆使用;收藏品的保存是个问题,以及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。
6、有关债券和股票,林奇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。买了麦当劳的债券,假如5年到期,只能获得5年的本金+利息收益;如果买了麦当劳的股票,拥有了麦当劳的权益,可能5年或10年股票已经涨了几倍。比如,从1960年代开始,麦当劳的股价从20多美元一直涨到1万多美元。
7、过生日有礼物的时候,可以选择运动鞋,或是这家公司的股票,选择后者的人目光更长远。
8、林奇用投资的方式把美国金融历史快速讲了一遍。比如1860年之前,美国一半的股票被英国人持有。到了19世纪末,已有上百家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。欧美的金融运作经验早于全球很多区域。
9、林奇是个工作狂,最忙的时候一年可以到处奔走考察500多家公司。和妻子去欧洲旅游时,变成了妻子一个人旅行,他掉头去考察公司。
10、他曾买入过1万多支股票,与很多所谓价值投资、投资不能过于分散的观点有差异。然而林奇认为,他入手很多股票,金额占比不高,只是为了观察,如果表现很差,他会很快卖掉。
11、林奇几乎没有周末,在1990年他发现自己不运动,也没有时间陪家人,是该回归至家庭和亲情的时候了。所以他决定离开,回家。基金公司希望减小他的工作强度、降低他的资金管理规模,留住他。也有不少大型机构希望请他做养老基金管理等,林奇也还是放下了。
12、回归家庭后,林奇为了控制投资风险,其个人投资风格也开始往稳妥型方向倾斜,也配置债券类型资产。
巴菲特老人家很有眼光和能力、实力,其滚雪球战绩不用多说。巴菲特也是格雷厄姆的学生。
查理·芒格是将人生智慧运用于投资中的大师。我认为他智慧且可爱。虽然他的钱“似乎”没有巴菲特多,但是二人做了几十年战友,芒格更像是灵魂人物,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心得,生活和投资都自得其乐。以及,芒格活得够久,他已经98岁了。
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利弗莫尔在1892年用5美元起家,人称股票大作手,赚得相当于今天上亿美元资产。他是赌家,也是赢家。即便破产多次,但早为家庭留足生活支出。
然而,个人还是最喜欢头发花白、清晨6点赶往公司、一年看几百家公司、1990年功成名就退后的林奇风格。彼得·林奇更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,或是职业经理人,他是努力的,幸运的,是伟大的超级基金经理。也是一个46岁退休的职业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