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类
财富

有3周的生活费 我就不焦虑了

在今天,有100个月生活费用的存款,你就财务自由了。不用想太多,太远。

毛姆小说《人生的枷锁》实拍

“有三周的房租和生活食品费用,我就不会考虑太多。人们就是喜欢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故事情节。我不会考虑太远的未来。”

在毛姆小说《人生的枷锁》中,一位25岁的女性描述她的生活。如上。

我们焦虑的原因是没有事情做,没有收入,和考虑太多过去,担忧太多将来。这些问题,这位女性似乎都解决了。

当然,在和主角菲利普谈话的最后,她还是说:希望不用再付房租和工作。仿佛这是今天很多打工人搬砖人的写照。

重要的是:活在这一刻是多么重要。能够安静的深呼吸,步行,感受呼吸和步行本身,已经是一件平和的事。

我们希望过平稳有序可控的生活,我们希望有新体验的人生。实际一切都是在混乱中被动有序前进的。

所以,我认为:当你有100个月生活费存款开支时,就是财务自由了。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
现在,眼前,和拥有自己的时间最重要。

分类
财富

过另一种生活 你也可以

你并不是想要旅游,你只是想看看风景,河流,山川,风土人情,感受不一样。离开一成不变的地方和生活。

你并不是想要财务自由,你只是想要另一种生活。逃离现在的忙碌打工生活。有选择的能力和权利。

你不是想要逃离父母,家人,你只是想要舒一口气,有人理解,或是一个人呆着。

你不是想熬夜通宵,你只是想感受时间,空间,和你自己的世界。

你不想再一路奔波在外,飞机火车不停,你想回家,好好休息几天,过安静的生活。

你不想只在电脑前坐着,更想去做几个月的体力劳动,挥汗如雨。忘掉那些文字,图片,视频,数据,文山会海,汇报材料。

在某种温水和体制内工作了十年,你累了。终于,跳了出去。发现外面的世界很美好,坑也一样多。在自由的同时,磕磕碰碰一个不少。另一种束缚也慢慢捆绑上来。

上天入地几年,你又找了一份朝九晚六的工作,打工。人也静了下来。

作家门罗小说《逃离》里那个姑娘并不是不爱丈夫,她只是想逃离那个家,和束缚的爱。虽然最终她回头了,她已坐在开往陌生城市的大巴上。

看通宵电影是体验另一种生活。

毛姆的《刀锋》中拉里连续坐八个小时阅读是一种独特体验;伊莎贝尔嫁给金钱和貂皮大衣是笃定了自己的选择。

《寻欢作乐》中女孩罗西看似轻佻的作风是她的人生特别体验。

新疆30岁存下100万元的男生去西南做公益,做自媒体,过上了远离职场的生活。

林中有两条路,你永远只可以走一条。

过另一种生活,总有选择,和代价。

然而也没什么不好。

其实日日是好日。今天,现在,就是好的。

越来越好。新的一天。新的一周。

上为周末记录。图片来源:朋友拍摄。感谢。

本文自我的微信公众号:ireadmovie。

分类
生活 财富

没有”生产资料” 普通人很难致富

大家都有心灵的净土,诗和远方。然而到了高房价、卷教育、职场竞争激烈、商业局势颠簸的今天,发财、致富、如何有钱等名词仍然深深的烙印在我们身上,尤其在北上广深和一二线、省会城市的人们,压力紧绷不下。

我们的人生能不能向好的方向发展,过上优质生活,或是达到富裕,主要看能否拥有、使用、控制和用好生产资料

在百度百科中的“生产资料”定义如下:

生产资料(means of production),也称作生产手段。定义为: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。一般可包括土地、厂房、机器设备、工具、原料等等。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,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。

生产资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称,是企业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。生产资料的范围很广,品种规格十分复杂,涉及许多部门,分类的方法也很多。按购买者的不同,可分为工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产资料两大类。

生产资料可以是一笔资金,一处空间/土地,工具设备,一些智慧资源、人力资源,和看不见的隐性资源:如政策、信息的获取,水面上方和下面的关系。

目前,“知识”和打造实体、虚拟产品的能力也是生产资料。

拥有了这些,剩下的就是驱动,大脑和一双手了。

对个人来说,当有了一笔存款,一所房,出版一本书,甚至50篇优质文章,一家店,几个工具,一个产品,一层商业关系,这些都能成为生产资料。几百年前,有人走了运,在自己家地下发现了金矿银矿,以此鸿运,这也是靠生产资料。

按照最近流行的《纳瓦尔宝典》,拥有代码(开发)能力也是一种生产资料——程序员和技术开发者天然就手握利器

不拥有和使用生产资料,就只能出卖自己的时间和身体(每天早晚固定时间移动到一个固定场所:工厂或者办公室、户外等地方,即使SOHO和数游族盛行,较多时间仍然被占据),兑换来一份工资。

如果日薪200元,每天付出的10个小时,就是时薪20块钱。单日赚1000,时薪即100块/小时。

而有人状态似乎是躺着的,资源资金也在源源不断向他/她流动中,只是因为他/她占据了生产资料。

当然,人——本身就是最大的生产资料。能把自己的时间和体力、智慧用好,发挥到最大价值,即便未成人生赢家,也会超出现在的自己。

分类
生活 财富

46岁退休的人

一篇简要读书笔记,《彼得·林奇教你理财》是林奇三部曲中相对入门级的一本。另外两本是《彼得·林奇的成功投资》和《战胜华尔街》。这两天重读了《彼得·林奇教你理财》,比三年前更有收获。

知易行难。看见——知道——理解——学会——去做——调整——进化,能够实事求是,都需要一个过程。

1990年,46岁的基金经理彼得·林奇退休了。身价过亿,当打之年,激流勇退。

此时,麦哲伦基金已经从1977年的1800万美元规模增加至140亿美元,增加700倍——这是1990年的140亿美元。

林奇是不是天才不知道,但已经足够、特别、非常优秀,媒体用来形容他的词语是:历史上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。

勤奋努力、从生活和身边出发、自己亲自使用产品、保持专业性、频繁买入、大胆操作实验、持续思考是彼得·林奇这位投资人的几大特征。

1、每天早晨6点多,林奇就从家里出发了。中午时间,他大多用来业务午餐会,见一家公司继续了解其经营情况。

2、银行储蓄、债券、基金、股票、房产、收藏品都是不错的投资。

3、他认为,让自己的钱学会生钱。储蓄就是投资的开始。

4、同样两个月薪5000的人,A首付两万买车背上8万贷款,另一位B只买低价二手车,把每月结余的2000块储蓄或投资起来,若干年后,B有了房子的首付,A仍旧深陷债务或是继续为租房而发愁。

5、储蓄平稳但收益太低;债券是借钱给各类机构(不过没有权益)但是利息低也无法享受上涨带来的红利;基金可以选指数基金和行业基金,已经好过前面;股票代表了权益虽有风险,假以时间会有足够的回报,以及股票表面是对自己的资金和投资做主;房产投资需要盘点好资金和杠杆使用;收藏品的保存是个问题,以及需要长久的经验积累。

6、有关债券和股票,林奇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。买了麦当劳的债券,假如5年到期,只能获得5年的本金+利息收益;如果买了麦当劳的股票,拥有了麦当劳的权益,可能5年或10年股票已经涨了几倍。比如,从1960年代开始,麦当劳的股价从20多美元一直涨到1万多美元。

7、过生日有礼物的时候,可以选择运动鞋,或是这家公司的股票,选择后者的人目光更长远。

8、林奇用投资的方式把美国金融历史快速讲了一遍。比如1860年之前,美国一半的股票被英国人持有。到了19世纪末,已有上百家公司在纽约交易所上市。欧美的金融运作经验早于全球很多区域。

9、林奇是个工作狂,最忙的时候一年可以到处奔走考察500多家公司。和妻子去欧洲旅游时,变成了妻子一个人旅行,他掉头去考察公司。

10、他曾买入过1万多支股票,与很多所谓价值投资、投资不能过于分散的观点有差异。然而林奇认为,他入手很多股票,金额占比不高,只是为了观察,如果表现很差,他会很快卖掉。

11、林奇几乎没有周末,在1990年他发现自己不运动,也没有时间陪家人,是该回归至家庭和亲情的时候了。所以他决定离开,回家。基金公司希望减小他的工作强度、降低他的资金管理规模,留住他。也有不少大型机构希望请他做养老基金管理等,林奇也还是放下了。

12、回归家庭后,林奇为了控制投资风险,其个人投资风格也开始往稳妥型方向倾斜,也配置债券类型资产。

巴菲特老人家很有眼光和能力、实力,其滚雪球战绩不用多说。巴菲特也是格雷厄姆的学生。

查理·芒格是将人生智慧运用于投资中的大师。我认为他智慧且可爱。虽然他的钱“似乎”没有巴菲特多,但是二人做了几十年战友,芒格更像是灵魂人物,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心得,生活和投资都自得其乐。以及,芒格活得够久,他已经98岁了。

诞生于一百多年前的利弗莫尔在1892年用5美元起家,人称股票大作手,赚得相当于今天上亿美元资产。他是赌家,也是赢家。即便破产多次,但早为家庭留足生活支出。

然而,个人还是最喜欢头发花白、清晨6点赶往公司、一年看几百家公司、1990年功成名就退后的林奇风格。彼得·林奇更像一个高速运转的机器,或是职业经理人,他是努力的,幸运的,是伟大的超级基金经理。也是一个46岁退休的职业人。

分类
生活 财富

金钱像空气一样 用之不尽?

有人问这世界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?

就外部来说,不是金钱,不是工作,不是房子。

而是空气、太阳、水、大自然——这些都是免费的,也是我们终身无法舍去的。

高速发展的今天,日常最容易使人焦虑的房子、票子,占据了我们的视野,其实并非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物品。

当一个人的健康、自由、和呼吸失去时,才发现自己所追逐的物质目标是个空中楼阁。

其实,金钱就像空气一样,环绕在我们的周围,千万亿财富存在于这个世界,对我们一个个体来说,这么多的金钱和物质是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。

2019年,朋友的摄影作品。

我们从来不会在意空气。当晨起睁眼,入睡闭目,睡梦中,空气都在我们周围,一刻不停,我们呼吸着空气,因为时刻存在,也就不会在意。

金钱也一样,到处都存在,对于了解世界运行规则和商业法则的人来讲,金钱似乎信手拈来,我们身边应该都出现过这样的人——很多人一直在想为何ta可以做到这样?普通人因为极度渴望金钱,被动攀比,太过在意,入了心魔,反而不能求得。

相信金钱、物质是世界的自然存在和所赐,相信一切就在身边周围,相信金钱物质和空气一样自然,相信为了个人自由和心灵自由,该花就花,开心舒适第一,相信钱会源源不断的滚滚而来——关键是要真的相信,自然的相信,不是刻意的去“求”。才会水到渠成,源源不绝。

普通人会认为,只有工作、做事,只有不停地出卖自己的时间,勤劳和辛苦的付出,才有金钱可兑换到自己身边来。实际这否定了自己的价值,除了工作价值——人的存在本身即有价值。首先要相信自己有价值,相信自己什么也不做,也有价值,也会有财富,而金钱和物质只是包含在这价值里很少的一部分。

很多人生来两手空空,但是他坚信自己的价值,相信自己一定会在某件事上成功,确认自己喜欢的事,一直去做,坚定自己会找到正确的路,路途虽苦,但价值体现时,金钱等物质随之附带而来。

在《一辈子不愁钱的活法》中,作者提出,一定要相信自己的价值,认可自己的存在本身。除了出售自己的时间,自我的价值认可也会带来物质和收获。

而大多人忘记了自己的价值,只看见外在的认可和标准,早早否定了自己,忘记了自己。这本书刚看时,匪夷所思,感觉就是在做一种概念式洗脑,慢慢阅读,会觉得轻松。

说到底,作者希望传递一种自信、自我认可的观念建立方式,以及鼓励每个人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、价值认可。在此基础上,去做事、生活,对金钱和自我树立另一种认识、连接的观念,才能做到释放自我,吸附能量、良好的关系和金钱,从而达到轻松快乐生活的状态。

物质、金钱、自在也如空气一般。重要,不可或缺,也收放自如。

认识自己,放下自我,摒弃只能向外在“要”的想法,才会自然,如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