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子:作为普通蓝领、白领,技术工人,工地达人,在通过付出自己的时间换取来工资收入后,总会面临个人和家庭财富增长和下降的局面。投资,理财,定存,基金,股票,或是消费等等,成了摆在面前的选择。任何投资理财都有50%胜利和50%亏损的概率,大家都说炒股的人7亏2平一胜,也就是90%的人不赚钱。那为何很多人仍然会追寻理财这条路呢?因为心怀希望,和想要赢的心理。个人以为,投资理财可能不会让你真正致富或达到财务自由的水平,但是它赋予了一个梳理生活和财务情况的契机,以及让我们养成开源节流的习惯。
有时候,不亏,保住本金就是最大的胜利。
《很可惜:理财,不会让你财务自由》首发于公众号。
案例一:2014年全年,我的基金理财挣了22.8元。这应该是人生第一笔理财收入。那年投入1000块本金。几乎是无意识的,因为看见微信理财通开了,就转了一点进去。实际截图如下。

案例二:美国一20岁的大学生一个多月时间买入一个零售商股票,之后股价狂涨了3倍多,这位年轻人赚了1.1亿美元。他的本金是2500万美元——大约1.6亿RMB。
在电影《少林足球》中,星爷说:“做人嘛,是要有梦想地,否则和咸鱼有什么区别呢?我的梦想之火是不会熄灭地!
吹了,它不就灭了啊。
“灭了可以再点着啊!”
有多少人的梦想是财务自由?或者说,财务自由的另一个词只是不想上班,不想受束缚?
针对这个用户“极度缺钱,希望自由”的诉求点,很多机构开始打造产品,向梦想财富自由的人推出服务:各种眼花缭乱的投资项目(P2P金融整治也有几年了),对白领和普通小白来说,股票、基金训练营是最常见的方式之一。
从9.9元10天学习开始,到买书,再到数千元的课程,循序渐进。
我承认,普及理财概念是没有错的,读完三五本入门书籍,有些基本的理财和基金股票概念(比如预留下3-6个月的生活费这句话是不是在所有的训练营听烂了?),确实对生活有益。然而,理财或买基金真的可以让人财务自由吗?
基本不可能。
唯一的可能是你通过工作、创业或其他方式积累有了50万、100万、500万、800万元之后,去做投资,才有更多的可能钱生钱、资本下蛋,进而完成自己所谓的财务自由梦想。即使如此,也得小心翼翼,因为你的资金资本越多,被收割的方式也层出不穷。
普通人生的第一桶金,主要还是靠工资性收入和自己项目收入。就像那对拼命存钱开源节流储蓄下650万的夫妻,仍旧是通过近10年工作时间积累这笔资金,而不是靠投资理财。有了这650万之后,他们才通过指数基金投资,获得一定程度的自由。
所以,指望通过投资基金股票来赚钱达到财务自由、生活自由程度的目标和说法,可以休息了。
今年8月份美国有位大学生在一两个月内赚了1.1亿美元的新闻弥漫网络,仔细看会发现,他买这500万股每股5.5美元的资金,需要2500万美元以上——有了这笔庞大的资金,才有可能通过资本市场赚钱到一大桶金。
没有本金的积累和存在,一切投资和理财都是妄谈。
股神巴菲特也是永不满仓,并掌握源源不断的现金流。他有家叫做伯克希尔·哈撒韦的公司,一直在运营产生现金收入。同时这家公司本身也上市了(伯克希尔每一股40万美金以上!),现金收入与资本市场,巴菲特老前辈一个都没有放下,两手一起抓。
在中国,我们看见一些打工人投资成功了。然而这个人大概率是通过开源节流、初始的努力工作和付出完成了一笔原始的资源、资金的积累,才拿到了所谓成功的入场券。
想财务自由生活自由,还是脚踏实地,从今天好好工作、认真创业、做好一个项目、完成一次谈话、写好一个方案开始。
举个不恰当的例子:互联网很精彩,二十年来创造了不少机会和神话,而核心根基仍然是传统行业。如果没有线下餐饮、工场、汽车、服装、轻工业,实体生产和服务行业,互联网想提升提速的基础都没了。所以互联网是工具,是助力器,但还不是基石。
金融和理财也类似。对普通人来说,工作、创业、项目收入才是基石,理财、基金、股票等是工具和加速器。前者是基础,后者是助推器。能结合用好,才是良策。
所以,想要保住自己的财富,理财,致富,得先有自己的第一桶金,和稳定的现金流。